“黄河”奔腾进校园省新四军研究会合唱团记事
本报记者 陈卓/文 王志浩/摄
精神抖擞地排练,一丝不苟地化妆,争分夺秒地吃盒饭……如此敬业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省新四军研究会合唱团的成员们。 6月6日晚上,一场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和省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演出中,这些受人尊敬的老革命用歌声向年轻一代讲述历史的沉重和今天的美好。 合唱团一亮相、一亮嗓,就引来一片赞叹声。美院的师生们还时常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满脸都是崇拜和激动的表情。 “太感动了!来之前,我没想到自己会这样深深地融入进去!”演出结束了,几个学生还是目光兴奋。当天,不少学生从滨江校区赶来,上座率达八成以上。 抗战亲历者的歌声 “我在还没参加革命前就听说了《黄河大合唱》,那个时候,我就是被这些激昂的歌声召唤,参加了新四军的。”1944年参加新四军的陈煜轩,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如今已是81岁高龄。 那时候传唱在军队中的革命歌曲,对鼓舞部队斗志、增强战士报仇杀敌决心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年轻的陈煜轩热血澎湃。现在,只要提起抗日战争,“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总会在他耳边回响。 “我今年81岁,但每次看到比我大5岁的万老也赶来,总是很受鼓舞。”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合唱团专门排练了《黄河大合唱》,陈老总是坐着公交车赶来,准时参加排练和演出。 “今天能在中国美院演出,我很高兴。文化也是战斗力,希望大学生不要忘记历史!” 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陈老所说的“万老”,就是今年86岁高龄的万秀迪老人,他在合唱团里可是站在男高音队列里的。 “1937年,我认识了冼星海先生。当时他在武汉开了个专门培养音乐干部的培训班,推动歌咏运动,我就是班上的成员之一。”说起和音乐家冼星海相识、相处的那10个月,万老目光炯炯。后来,在冼星海组织的“海星歌咏队”,万秀迪是队长,冼星海是音乐指导。“台儿庄大捷后举行了‘水上火炬大游行’,我们在船上唱抗战歌曲,两岸遥相呼应,这种场面没有亲历过的人真的很难想像。” 解放后,抱着“科学救国”志向的万秀迪成了一名化工研究院的专家。但他依旧爱唱歌,因为歌声不仅能传递情感,也能传承历史。他和陈老一样,从合唱团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在活跃在各场演出中。这天的演出中,万老不仅一展歌喉,还用依旧饱满年轻的声音给大家讲述了当年的激情。 革命精神感染台上台下 省新四军研究会合唱团成立于1990年8月,那时候是由新四军老战士、老文艺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组织起来的文艺团体。现在,“年轻人”不断充实进来,真正参加过新四军的不少老同志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了,昂扬的斗志和传唱革命精神却依然是这个合唱团最与众不同的特质。成立以来,这支可亲可敬的队伍在全国、全省拿过不少大奖。 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荣波介绍说,5月14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演唱会的首场演出在浙江大学举行,至今已进行了5场,这个月还有好几场演出。“所有成员都是义务演出,不拿任何报酬。” 前天为老同志们伴奏的是浙江武警总队军乐队,小伙子们说:“能和这些老同志合作、能演奏抗战歌曲是种光荣,我们深受感染!” 纪念活动纷纷登场 据悉,省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的活动也展开了——5月18日,宣讲团来到由贺龙元帅创建的驻浙某师“红军团”,给排以上干部作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主题报告。 《我的少年——一段难忘的抗战轶事》电视系列片将在今年8月开播,目前正在制作中。这部20集的系列片采用青少年和有抗战经历的老同志对话的形式,加入史料、真迹、图片等背景材料,走访了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有“故事”的老同志,把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另外,有关抗战的《牢记历史,振兴中华》爱国主义书籍近期将在全省大、中、小学发放;《新四军在浙江活动大事记》、《浙东抗日根据地史》将要出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图片展也即将在全省推出。
|